圣龙泉墓园自然的景致因 “泉” 与 “龙” 而灵动。泉眼周边的草木格外丰茂,既有常青的松柏(像守护泉眼的卫士),也有亲水的杨柳(枝条垂到泉池水面),还有象征 “圣洁” 的玉兰,春天时开出洁白的花,花瓣落在泉池里,随波轻荡。泉水顺着山势蜿蜒成溪,像巨龙吐出的银带,溪水途经之处,野菊、菖蒲次第生长,春夏时绿得发亮,秋冬时也自有风骨。龙形山势的坡地植被错落:向阳处多是山桃、山杏,春天开花时如霞似雪;背阴处则生着柞树、椴树,夏天浓荫蔽日,能听见泉声与蝉鸣交织。秋天,枫叶与黄栌的红叶漫上山坡,与泉水的碧绿相映,像一幅浓淡相宜的画;冬天,泉眼不冻,水汽在池面凝成薄雾,与龙形山脊的积雪相映,显出 “泉暖龙脊” 的祥瑞。
园区的规划顺着 “泉脉” 与 “龙势” 铺展,处处藏着对 “圣” 的敬畏。墓区以圣龙泉为中心,沿泉水支流与龙形山势的缓坡分布,近泉的墓位能听见叮咚泉声,依山的则能感受龙势庇护。主干道如 “龙脊引泉”,顺着泉溪的走向延伸,铺着青灰色的石板,石板上或许刻着细密的水波纹,雨天时能看见水流顺着纹路汇入溪中;支道则像 “龙爪护泉”,向两侧的坡地延展,路面用本地的青石块铺就,石缝里长着青苔,与自然相融。墓碑的样式多以 “清贵” 呼应 “圣龙泉” 的气质:有的采用浅米色石材,碑面打磨光滑,像被泉水浸润过;有的碑侧雕刻着简化的龙纹与泉纹,线条流畅不张扬;有的墓碑旁留有小巧的石槽,可引泉水入槽(需家属自愿),让泉声成为永恒的陪伴。园区里或许有一座 “听泉亭”,亭柱为原木,亭顶覆着青瓦,亭内石桌刻着 “泉声洗心” 四字,站在这里能看见泉眼与龙形山势的全貌 —— 有人会在这里静坐,听泉声潺潺,仿佛能听见 “龙与泉” 的低语。
服务的细节藏着对 “泉脉” 的珍视与对 “圣泽” 的传递。工作人员像 “泉的守护者”,每日会细心清理泉池的落叶,检查溪水的流向,确保 “泉脉畅通”;他们熟悉每一处泉溪的深浅、每一段山路的缓急,会提醒访客 “前面的石板湿滑,慢些走”“那片玉兰是新栽的,明年就能开满花”。服务兼顾 “传统圣意” 与 “现代温情”:比如提供 “泉泽寄思” 服务,家属可将逝者的一小撮骨灰混入泉边的泥土(需符合规定),让生命与泉脉相融;比如设置 “龙泉纪念瓶”,可盛装圣龙泉的泉水,供家属带回(当地认为 “饮龙泉水,得圣泽庇佑”)。针对祭扫需求,这里既有贴合 “圣” 意的安排 —— 提供白色或素色的祭品(如玉兰绢花、清水供盏);也有实用便利 —— 在泉溪旁设置取水点,提供干净的容器,方便用泉水擦拭墓碑(寓意 “以泉净碑,思念洁净”)。
对抚顺人来说,圣龙泉墓园早已不是单纯的 “墓园”,而是 “能与泉声对话的思念之地”。人们来这里,总带着对 “泉与龙” 的亲近:老人会用泉水泡一壶茶,倒在墓前的石盏里,“这水还是那么甜,你以前总说比家里的井水润”;中年人会在泉边放上孩子画的画,“他画了圣龙泉,说要让你看看”;年轻人或许会录下泉声,存在手机里,“想你的时候,就听听这泉声,像你还在身边”。这些与 “泉” 相关的举动,让思念变得清澈 —— 不再是沉重的缅怀,而是让情感顺着泉脉,自然流淌。
当夕阳西下,泉池倒映着晚霞,龙形山脊被染成暖红色,泉声在暮色里愈发清晰。圣龙泉墓园就在这样的光影里,与泉、与龙形山势融为一体。它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,用泉的绵长、龙的安稳告诉人们:圣泉不涸,龙势常在;只要这眼泉水还在流淌,那些爱过的人就永远在泉声与龙影里,从未远离;而每一份思念,都会被泉水接住,顺着龙势蔓延,生生不息。